《繁衍想像》- 香港藝術家聯展

20 May 2017 - 17 Jun 2017

 開幕時間:2017年5月20日(星期六)|下午3-6時

                 (*藝術家將親臨開幕酒會)

展覽日期:2017年5月20日-2017年6月17日

展覽時間:星期一至六 |上午11時-下午6時

展覽地點:藝術創庫畫廊

藝術家:張浩強丶文耀國丶謝西丶李潔茹丶熊耀蘭丶蘇國堅丶

               譚慶楷

 

藝術創庫基金深感榮幸地向各位呈獻《繁衍想像》- 香港藝術家聯展,由藝術創庫畫廊共同合作策展,將於畫廊空間為七位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畢業的香港藝術家舉行聯展。本次展覽作為藝術創庫基金和藝術創庫畫廊跟藝術文學碩士的畢業生的首次合作,一群本土藝術家帶著對藝術的熱情和決心在離開校園以後繼續前進,在藝術創作上展開人生新的旅程。透過凝聚和跟觀眾分享他們的創作力量,藝術創庫基金希望藉此鼓勵一眾本地藝術家繼續繁衍想像,讓藝術的種子得以灌溉盛放。

 

本次展覽將由七位藝術家聯合展出:張浩強丶文耀國丶謝西丶李潔茹丶熊耀蘭丶蘇國堅丶譚慶楷,將展出不同技法和媒介的藝術作品,當中包括:陶瓷丶攝影丶繪畫裝置丶錄像裝置以及多媒體裝置藝術。透過香港藝術家獨特的視覺語言,讓觀眾從藝術的層面看見我們今天身處的這個城市。每一位藝術家將展出一件或一組藝術作品。

 

成立於2013年,藝術創庫基金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推動本地當代藝術的發展,為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作為他們藝術創作生涯的一個起步點,並希望藉此提高社會各階層對藝術的認識與欣賞,推廣本地藝術家。藝術創庫基金在每年夏天舉辦的《初試啼聲》藝術計劃,把平台開放給獨立藝術家及本地藝術學院的畢業生,為年輕藝術家們在藝術創庫畫廊策劃聯展。

藝術家介紹

 

張浩強 (生於1975年,香港,中國) 201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張氏的裝置作品「上一座山,磨一面鏡」包括一段影片,及由數百塊裝置在牆上的銅片而組成的一面大型鏡面。作品記錄了藝術家背負一面銅鏡步行上山冥想省思的過程。經歷磨走一面鏡的路程,張氏置身大自然中跟自己獨處,使退去潛在於意識裡面現實中的幻象,再次清晰思考與感知。鏡上留下的痕跡映照出藝術家一趟洗滌心靈的修行之旅。

 

 

文耀國 (生於1971年,香港,中國) 201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文氏的錄像裝置作品「第N枚...」,邀請觀眾透過擺放在映像管電視機前面的一個三角形鏡面管道觀看一系列的相片。倒映在高樓大廈玻璃幕牆上有如萬花筒般的影像,是藝術家於二零一五年十月一日國慶當天拍攝的煙花匯演。在一片歡樂的慶祝氣氛背後,這些相片的拍攝地點也正是一年前香港街頭抗爭者引發雨傘運動的現場。作品題目「第N枚...」諷刺地引發聯想:當時防暴警察對示威者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

 

 

謝西 (生於香港,中國) 201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謝氏的作品探索「東西連結」並試圖解構傳統粵劇中各式各樣的藝術文化元素,給它們注入新的生命。通過創作,在新與舊的轉化中重新詮釋及傳承這項古老的中國文化藝術。裝置作品「《紅》以上的記載」,由六件手雕的木板和懸掛著的三幅水墨畫及紅線組合而成,作品關注近代粵劇這種傳統表現藝術形式逐步衰落的狀況。謝氏透過創作重申傳統戲曲文化及歷史的藝術價值,同時反映自身對帶有濃烈中國粵劇文化的家族背景的內在情感。

 

 

李潔茹 (生於香港,中國) 201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李氏的作品「器物」,透過用陶泥創作去表達自身的身體和情感狀態。一系列六件的陶泥作品,雕塑出不同形態並帶著人類身體結構特徵的陶器,器物內盛載著不同的物件如水丶植物丶石頭和金屬等,以陶器比喻人丶身體,而器物內盛載的物件則比喻人的內在精神和信仰。

 

她的作品同時向聖經作出回應,創世記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熊耀蘭 (生於1956年,台北,台灣) 201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熊氏的裝置作品包括一系列六幅的鐵板畫,以及一些從海灘上收集的物件:廢棄的油桶和其他被沖上岸邊的海灘垃圾。生鏽的油桶展示著人類文明進步付上的昂貴代價,以及我們對大自然做出的傷害。熊耀蘭說:「生鏽意味著土地上的生命與財富並非永恆。」,藝術家將廢棄物轉換成畫布,用本地回收的鐵板,直接在其表面創作抽像畫,「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我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

 

 

蘇國堅 (生於1978年,廣州,中國) 201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蘇氏運用柳公權的書法作品《玄秘塔碑》作為基礎,以及對古代中國文字深入的研習,重新創作一套「新字」。當字本身的意義在重組的結構中被褪去,剩下的是一種極簡約的另類書法美學。蘇氏的裝置作品「新《柳公權玄秘塔碑》」,邀請觀眾參與一趟特別的書寫經驗,單純享受寫字帶來的愉悅。

 

 

譚慶楷 (生於1973年,香港,中國) 201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

 

譚氏在是次展覧展出一系列於日本廣島市核戰遺跡拍攝的黑白相片。子彈箱本是戰爭的工具,而譚氏則選擇使用軍用子彈箱作為針孔相機去拍攝。針孔攝影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也因此讓藝術家有機會長時間置身在遺跡的空間,與它們孤獨地相處。譚氏自2010年起開始拍攝不同系列探討香港戰爭遺跡及宗教墓地的相片,現場的三套作品延續探討之前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