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啼聲 4》香港青年藝術家聯展

26 Aug 2017 - 23 Sep 2017

展覽日期:2017年8月26日-2017年9月23日
展覽時間:星期一至六 |上午11時-下午6時
開幕時間: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下午3-6時 (*藝術家將親臨開幕酒會)
展覽地點:藝術創庫畫廊
 
藝術創庫基金深感榮幸地向各位呈獻第四屆《初試啼聲》藝術展覽,由藝術創庫畫廊合作策展,將於今個夏天舉行五位香港年輕藝術家的聯展。每一位藝術家運用強烈而獨特的對話方式,在作品中演繹和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套視覺語言。是次展覽為五位年輕藝術家首次跟香港商業畫廊合作,將展出不同媒體的藝術作品,包括: 繪畫丶版印丶裝置丶花汁印相以及攝影。

 
藝術創庫基金致力推動本地當代藝術的發展,為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希望作為他們藝術創作生涯的起步點。我們誠意邀請大家一同見證五位本地藝術家在八月的聯展中展現各自的才華和創意。每一位藝術家將展出一組藝術作品。

 


五位參展藝術家: 陳靄欣 (花汁印相),鄭裕林 (版印及裝置),洪澄欣 (裝置),梁望琛 (攝影),趙芝婷 (繪畫) 。

 

陳靄欣 (b. 1989,香港) 現正就讀於香港藝術學院 (藝術文學士,主修攝影) 。

 

陳靄欣利用花汁印相技術,製作一系列生長在護土牆上細葉榕的優雅影像,道出這個人口稠密的城市生 活當中自然環境的價值。陳靄欣到位於堅尼地城科士街替過百年的細葉榕拍攝,並收集了它們的葉子製作成冲曬用的感光劑。藝術家為觀眾製造了一次親密的體驗,讓他們觀察這種將自然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而獨特形成的綠洲風景,並同時能夠在近距離聞到來自大自然的氣味。快速褪去的樹木影像和葉子的氣味似在警醒我們,城市中正在無聲無息之中逐漸消失的自然風景,以及香港這片土地上自然與文化保育的刻不容緩。

 

 

鄭裕林 (b. 1992,香港) 2017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文學士)。

 

鄭裕林的檔案裝置藝術作品硏究《南蠻》語言的歷史資料,這種語言也被稱為廣東話,廣東話是大多數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口語,也同時在中國東南部被廣泛使用。鄭裕林的作品向他作為生長在香港的華人身份,以及香港文化和歷史價值作出回應。他的裝置作品名為《南蠻音韻考》,結合了手雕木刻活版丶數碼印刷影像丶壓印版畫丶鉛筆草圖和聲音作品。鄭裕林闡述了母語廣東話的歷史和現有的語音系統,相對於普通話,這個在現代中國社會中似乎被逐漸忽視和淡化的語言。藝術家通過考證硏究,審視和檢閲廣東話的語音系統,重塑本土文化,重新賦予廣東話口語作為香港人身份重要的在價值。

 

 

洪澄欣 (b. 1993,香港) 2016 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 (視覺藝術文學士)。

 

洪澄欣的裝置作品包括兩本攝影書丶一系列她拍攝屬於母親的個人物品照片,以及三張節錄自另一本攝影書的影像和文字 。洪澄欣的作品回應她與母親和祖母的關係,也是來自於同一家庭三代婦女的一次視覺對話和私密故事的敘述。兩本攝影書包含洪澄欣與母親利用即棄相機互相偷拍的影像,以及洪父拍攝女兒和母親一起的照片。在她的攝影裝置中,藝術家展示了一系列照片,記錄了她於一年內,每天悄悄地從房子裡偷走屬於母親的儲藏物品,並進行拍攝。另外三張影像作品,透露了祖母逝世後來自於她生平的一些零碎片段。洪澄欣的作品盛載著悲傷的同時,也表達出她渴望認識生命中兩位對她最重要的女性的內心掙扎。

 

 

梁望琛 (b. 1995,香港) 2016 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藝術系 (創意媒體文學士)。

 

梁望琛的黑白攝影作品反映了他對香港社會現著的矛盾和不穩定的政治狀況,所感到的迷茫丶焦慮和恐懼。 作品題目為《香港在風中打轉》的十張照片,用一個順序的動態呈現在一起,每一格靜止的影像以相對較詩意的姿態去展示一面旗幟在風中飄揚的動作。梁望琛淡化了區旗嚴肅的形象,把重點放在飄揚中旗幟的美態和其雕塑似的形態上。當黑白照片總是讓人聯想到新聞和記錄照片時,梁望琛的攝影作品比喻香港人在過去幾年在香港不確定的政治氣氛下的複雜情緒。他的作品向現在丶個人以及集體的緊張焦慮作出回應。

 

 

趙芝婷 (b. 1983,香港) 2013 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 (視覺文化研究文學碩士)。

 

趙芝婷的近期作品探索繪畫作為藝術形式的靈活性。 透過在畫布上應用她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不同廢棄物品,藝術家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視覺對話,並給予繪畫一種新的形態。趙芝婷看到那些被遺棄的物件當中藴藏著各種結構的美,從而在創作過程中建立了一種將繪畫塑造成三維藝術形態的方式。 拼貼形 式的繪畫當中呈現各種可觸摸的質感,於視覺上鼓勵觀眾去觸碰她的作品,這同時也是藝術家的意圖。 趙芝婷在畫布上進行各種材料跟壓克力顔料的實驗,通過分解物件成不同細碎的部分,再將它們重新建構成一幅幅的抽象畫作。